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白皮書系統總結了1994年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網絡法治建設理念和實踐,為全球互聯網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記者近日就白皮書的相關內容對專家進行了采訪。
為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中國堅持依法治網,持續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推動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認為,在步入網絡社會之后,網絡空間治理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縮影”。中國牢牢抓住網絡空間這一重要戰略資源和社會發展支撐,在過去的數年中,不僅實現了網絡法治建設的“從無到有”,更完成了網絡立法、網絡執法、網絡司法、網絡普法等領域的“從有到優”。
白皮書指出,中國制定出臺網絡領域立法14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為依托,以傳統立法為基礎,以網絡內容建設與管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等網絡專門立法為主干的網絡法律體系。
“我國積極推進網絡立法工作,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規范,為推動互聯網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趙精武說,我國網絡立法工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同時,以平等原則作為權利制度的核心,為消除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數字鴻溝提供制度保障。
為人民群眾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網絡法治與廣大人民群眾息息相關。
白皮書指出,中國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網絡執法,加大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全面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推動形成健康規范的網絡空間秩序,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生態。
專家指出,我國通過持續開展“凈網”“清朗”“護苗”等系列專項行動,加大對網絡謠言、網絡暴力、電信網絡詐騙、算法濫用、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等突出問題的治理力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特別是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不斷增長,2021年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91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6.8%。”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林維表示,我國逐步建立起未成年人網絡權益體系和保障機制,有力營造了未成年人科學、文明、安全的網絡環境。
林維建議,要堅持對未成年人優先保護、特殊保護,構建有利于未成年人上網的良好環境。一方面,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互聯網生態,創新制定相關領域規范,提供更為全面的法律保障。進一步擴展公益訴訟范圍,發揮公益訴訟的司法保護效能,強化未成年人司法保障。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網絡法治素養,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多方位保護合力。
推動新技術新應用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新技術新應用是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引擎,也是互聯網治理的難題。
白皮書表示,中國全面把握網絡空間治理面臨的前所未有的艱巨性、復雜性,前瞻性應對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風險挑戰,推進網絡法治理念、內容、方式、方法等全方位創新。
“為應對新技術新應用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近年來,我國對數據安全、區塊鏈、算法等新技術新應用進行立法探索,不斷完善網絡安全、數據治理、平臺監管等重點領域的相關立法。”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網絡與信息法研究室副主任周輝說,要把握和適應新技術新應用發展的趨勢規律,通過健全監管機制、創新監管手段等,努力推動新技術新應用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在數字時代,針對層出不窮的新型網絡治理難題,同樣需要網絡法治人才參與到網絡法治活動之中。
“網絡法治教育、網絡法治人才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支撐和創新動力。”周輝建議,未來,網絡法治研究教育、學科建設還可以通過組建從事網絡法學研究和教學的工作團隊等方式,提升網絡法治研究能力、加強人才培養,為網絡法治建設持續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